城厢区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 湄洲日报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不少候鸟。图为涵江区白塘镇集奎村和谐春耕图景。

在全市上下吹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中,城厢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市委的部署,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城厢区主要领导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会议,部署精准扶贫工作。经过精准识别,截至4月19日,全区确认贫困户总数为813户241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36 户453 人,低保贫困户653 户1941人,五保贫困户24户25人。

当前,城厢区已经明确脱贫目标:至2018年,全区基本消灭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村村有村财;贫困户基本脱贫致富奔小康,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等实现城乡均等化,提前2年完成脱贫目标。

目前,全区贫困村、贫困户逐一建立了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推动精准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搬迁安置造福群众

五云五云,步步见云。说的是华亭镇五云村几个散落在山上的自然村。其中,位置最高的落岭自然村,几乎快到山顶,只有10户人家。以前买一包盐,都要走5公里到山下,才能到食杂店买到。由于与外界交流少,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2012年,这10户人家已全部搬迁到村里的中心位置。

安居才能乐业。在乡村,很多贫困或者偏远地方的群众居住条件需要改善。

近几年,城厢区将“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结合“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等政策,力争将郑庄等12个偏远自然村399户1760人,实行整体搬迁安置,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农1655户,受益住房困难户人口7300人。

针对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华亭镇宫利村通过旧村复垦、土地整理,集中建新区、货币补偿、政策叠加补助等办法,给予搬迁户一定的经济补助,鼓励贫困户向中心村和城镇搬迁。

■财政性收益促脱贫

为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城厢区区、镇两级政府设立平台,对贫困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住房财产权统一流转、有效投资,使贫困户每年有固定的分红,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如,将拆旧复垦村的贫困户旧房拆除后获得的补偿资金,统一交由市属国有企业理财,让贫困户每年以15%左右的固定利息获益。同时,鼓励贫困户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流转出让给村集体,将资源资产转化为资金,每年给予10%左右的固定利息收益,交由区、镇政府融资平台统筹使用,保证群众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

隆兴村老黄,一家4口因病因残致贫。今年87岁的他年老患病卧床,儿子、儿媳精神残疾,另一儿子离家出走,只有1个孙子小林具备劳动力。村里为其在新建区免费安置1套面积80多平方米的套房,对老黄进行医疗救助,为其孙子小林训就业技能。还将拆旧补偿金约2万元,通过国有公司理财创收。“未来,日子将会越来越好。”小林说。

隆兴村对搬迁后没有能力购建新房的贫困户,由村委会安排入住“幸福家园”新建区剩余套房,免收房租,产权待有能力时购买。

结合“幸福家园”建设,该区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开发,由镇政府成立现代农业发展公司,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统一流转管理贫困户拆旧复垦的土地,让贫困户每年收取固定的租金收入。截止目前,全区共拆旧复垦、流转土地550多亩。

涧口村一村民告诉记者,他把地租给了绿丰公司,既有租金赚,又能通过到公司打工领工资,还能分红,真是太好了!

涧口中心村党委书记詹国强说,复垦后耕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原住户,由村里统一进行流转,旧宅基地变成耕地,集体租出去,村民每年可增加一些收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扶贫方式。

■产业扶贫强村富民

今年1月26日,华亭镇涧口村“涧口”农产品电商项目正式运营。“兴化桂圆干”“枇杷膏”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市场。

涧口村还依托成立的“幸福家园”建设有限公司和果蔬、花卉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花卉观光园150 亩。建设占地18亩的农民创业园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减贫脱贫,关键在产业。城厢区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实际,综合运用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华亭镇园头村引进利农现代农业企业,规模化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宫利村党支书陈启松介绍,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村里优先安排他们成为家门口的“产业工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脱贫”的生活。

村庄集体经济如何,是衡量是否脱贫的重要依据。城厢区以强村富民行动为抓手,通过建立中心村党委、出台强村富民15条举措等扶贫帮扶机制,盘活资产资源,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2014年以来,城厢区率先在全市建立涧口、坑坪和霞皋3个中心村党委,辐射带动周边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如今,涧口中心村党委复制“涧口经验”,指导帮助五云、隆兴和宫利等村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脱贫路子。如今,涧口村冷冻库和物流配送中心等资源,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五云村发展“农家乐”,出租小林地,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隆兴村建立苗圃基地100亩,种植珍贵花卉苗木。“五一”期间,莆田市首届月季展在埔柳村举,吸引了1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如今,华亭镇成为我市有名的花卉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强村富民。

乡村旅游是“无烟”产业,也是精准扶贫的举措之一。今年春节,常太镇马院村吸引数万人前来爬山观瀑。除马院村外,岭下、径里等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如今都成了乡村游的好地方,不少村民已从刚刚兴起的旅游服务业中尝到甜头。凤凰山街道的朱坑、白洋、林桥等3个村地处城郊接合部,原均以种植和养殖为主。2012年,这个片区被列入“禁养区”。坑坪中心村党委整合片区内的所有景点,打造农业观光园、周末农场等休闲新景区。每逢周末,前来垂钓、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带动了村民增收。

■综合帮扶兜底脱贫

很多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有的贫困户家庭中有劳动力,城厢区通过帮助就业解决贫困问题。华亭镇创设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14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

那么,家中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怎么办呢?

针对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城厢区按照“兜住底线”的原则,整合城乡低保、社保、教育、医疗等惠农政策,着重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单位挂钩帮扶、部门救助保障等“多套餐”综合救助力度,确保因病、因灾、因残、在校学生等民生兜底对象脱贫。

2015年7月,城厢区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6480元/年(540元/月),已超过省定扶贫标准线。今年4月起,全区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对象范围,并将逐年提高低保标准。对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将全部纳入低保范畴给予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逐梦小康别贫困,一路攻坚一路歌。“不让一家贫困户落下”,城厢区正唱响一首首“精准扶贫”进行曲,消除贫困,全面小康,描绘一幅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