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面食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文新王瑞烟夫妇

  • 湄洲日报  

图为大馒头似牡丹花开。

图为王文新在制作大馒头。
 

红团、丁饼、福饼、寿桃、印糕等面食是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食品,既凸显了“年味”,也是回乡游子们记忆中的乡愁。

日前,笔者走进北岸辖区山西自然村传统面食手工作坊,探访第五代面食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文新、王瑞烟夫妇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与展望。

“出炊了,出炊了……”王文新掀开蒸笼盖,热气蒸腾间,香气四处飘散。他双手运足气力,将竹蒸笼一屉一屉从灶台上搬离,疾步放在竹拼上,家人赶紧将大馒头从蒸笼里一一捡取出来,置放在上面,接着点上桃红花色,一个个排列齐整的大馒头仿若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雍容富贵。

一旁的王瑞烟正忙着投入到揉面团、切面团、捏面团等制作流程中,经她一双巧手的拿捏,一会儿一屉大馒头重新上灶台,一会儿一枚枚“水龙饭”活灵活现,一会儿一粒粒五果小巧可人,一会儿一个个丁饼圆润有致,一会儿一对对寿桃均匀喜庆……各种面食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据王文新介绍,祖上传统面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至他手中已是第五代了,面食种类繁多,有大馒头、红团、丁饼、五果、福饼、水龙(形似水龙)、寿桃、印糕、出月龟等,外形精致,再加上纯手工起酵母(用水和面粉发酵),加入白糖精工制作,质地柔中带韧,特别有嚼劲,用于喜庆供品,如民间老人做寿“担盘”要以寿桃祝贺,二九暝“辞年”要以水龙、五果、红团为供品拜天地,孩子满月要分“出月龟”给亲戚朋友吃欢喜,民间吹鼓要置办福饼、蜜饼,元宵游灯时会分饼吃福气等。每一种面食寓意深远,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他们夫妇俩和家人从腊月忙到正月,元宵用的丁饼已在里屋储存了一间,用去面粉1000多斤,白糖300多斤。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供不应求。特别是春节前夕,从四里八乡来购买面食的人在院子里排起一条长龙。

前来购买水龙的陈阿姨告诉笔者:如今市场上的面食加工大部分是用机械,做工粗糙,外形单一,色素加很多,而文新家都是纯手工制作,加了白糖,外形喜庆好看,特别好吃,每年她都来他们家购买。

当谈及传统面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时,王文新言语间满是坚守与展望。他说,祖上流传至今的技艺必定要教给下一代,乡人如有学习制作的意愿,他会毫不犹豫全盘教授,不收取一分费用,让中华传统面食手工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