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莆田港口开发建设风生水起

  • 湄洲日报  

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湄洲湾建设东方大港。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把湄洲湾喻为“一颗明珠”。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断言,“建设好湄洲湾,不但福建受益,祖国半壁河山都能受益”。

东方大港不是梦。历届市委、市政府均提出“以港兴市”战略,各项建设渐次铺开。如今,当初规划的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莆田港口开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累计完成港航建设投资140多亿元,年均投资28多亿元,接近全省“十二五”期间港航建设累计投资额的30%;建成10个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614万吨,达到3736万吨;受益于临港产业发展和腹地拓展,港口吞吐量从2010年的1732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3050万吨,年均增长13.7%。这里成为海峡西岸中部最具经济活力与开发潜力的一片热土。

重点项目舞龙头

项目是港口发展的根本。

湄洲湾港是全省港口布局中重点打造的“一散一液”核心港区。如今,在湄洲湾北岸长133.7公里的蓝色海岸线上,东吴、罗屿、莆头三大整体连片开发项目蓄势并发。

连日来,记者奔走各港口作业区,只见一个个气势磅礴的港口项目已破海而出、拔地而起,正加速推进——

罗屿作业区9号、10号泊位将建成40万吨级铁矿石散货码头,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该项目将成为我国宁波舟山以南沿海地区迄今为止规划建设的最大铁矿石散货码头,进一步完善海峡西岸港口群的布局。目前,码头建设及铁路桥、公路桥、配套项目建设等,正紧张施工。

国投湄洲湾20万吨级煤炭码头是“北煤南运”战略重大支撑项目,规划建成年吞吐量为8000万吨的大型煤炭物流中转基地。目前投资21.75亿元的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交工验收阶段;二期投资6.1亿元建设的3.5万吨级装船泊位已完成50%的沉箱预制。

秀屿作业区8号泊位及后方储运工程是首个闽赣合作的“飞地港”项目,也是江西省海西液态化工品进出口基地。该项目已经基本建成,即将投产。

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投资30亿元,为我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航道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8月动工,建成后可乘潮通航40万吨级散货船。

国投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一期填海造地10平方公里,二期23平方公里已完成征海。这里渐成大项目磁场。

省内规模最大的湄洲湾10万吨级LNG(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已投用,这是福建唯一液化天然气进口口岸。

莆头作业区规划建设25个泊位,其中1号、2号泊位已投产,在建3-6号泊位,将打造成具有枢纽功能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园区。

得益于集约发展、连片开发,湄洲湾港口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基本构筑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

各港区经由疏港公路均可在15分钟内到达后方高速公路网络。

福厦铁路横贯湄洲湾顶,向莆铁路经湄洲湾北岸疏港铁路直达东吴港区,在建湄洲湾北岸疏港铁路罗屿支线、国投支线,规划莆头支线等,远距离大宗散货运输能力将显著提升。

随着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架构,国省干道公路、疏港公路、管道为补充的集疏运体系的基本建成,湄洲湾港口将成为内陆江西、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出海的新通道。

通过水水中转,莆田港口在拓展江西腹地的同时,逐步辐射到长江沿线和珠江流域。

“十二五”以来,湄洲湾港口核心港区加快形成,港口规模和水平、对外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转型升级添动力

服务是港口价值的综合体现,管理升级是港口兴旺发展的核心动力。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积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推动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引导港口企业资源整合,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加快绿色港口和智慧港口建设。

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行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完成原莆田市港口管理局人员及职能移交工作,行业管理有序衔接,形成了湄洲湾与兴化湾南岸港区联动发展的格局。

引导港口企业兼并重组,促进有序竞争、良性发展,促成全省第三大公用码头运营商、总资产近50亿元的新莆田港务集团组建。实现湾内引航一体化,具备了对LNG船舶和30万吨原油船舶的经常性引航能力。推动“一港一拖轮”,湾内分属6家企业的18艘拖轮实现集中统一调度,总拖力达到83200马力,稳居全国前十。港口信息化从无到有,建成了综合业务管理、船舶引航调度、港区视频监控等多个系统,实现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

大力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湄洲湾港绿色循环低碳港口主题性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审查,列入2016年度专项资金补助计划。组织编制《湄洲湾港口物流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湄洲湾大宗散货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莆头、罗屿港口物流园区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秀屿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成为我国首个沿海国家级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莆田港口岸正式入选国家第一批58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对台合作取得新进展,已与台湾台中港就战略合作达成共识。标准安全监管有新进展。推进水运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项目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平安工地示范创建项目;以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罗屿40万吨铁矿石码头为试点推进在建水运工程标准化建设,并逐步在全港推广。港口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东吴、秀屿2个港区公共应急设备库,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例由港口管理部门牵头建设的公共应急设备库。“十二五”期间,港口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走进目前我省最大的煤炭码头——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现场,只见有近百个足球场大小的煤炭堆场四周立着20米高、3公里长的蓝色防风抑尘网,在海边蔚为壮观。该项目环保配套投入3.1亿元,并实现与项目同步建成投用。在东吴作业区东1号、2号泊位,也已建起高18米的防风抑尘网。这是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主动对接,加快抑扬尘码头改造,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义光说,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防风抑尘网,还把原来的“L”型方案调整为“U”型,全力改善环境质量,体现的是国企的担当,体现的是项目的社会效益。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还统筹考虑港航建设减少二次污染,将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的疏浚弃土、炸礁弃渣等用于作业区后方陆域回填。同时,加快推进世行贷款湄洲湾航道三期生态补偿与修复工程,实施增殖放流和红树林复育等生态补偿工作。

港产城协调发展

港口管理升级,激发巨大潜能。

湄州湾港口管理局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优化港口布局,明确各港区功能定位,密切港口与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提高港口服务水平,推动港口可持续发展。

“港依城建,城以港兴”,湄洲湾北岸产业集聚明显增强。在东吴临港产业园,浙江和润集团将投资100亿元建设粮油物流贸易与食品精深加工项目,计划打造东南沿海大型的粮油贸易、仓储和精深加工基地,预计吞吐量可达800万吨以上。同时,将配套建设15万吨级和5万吨级泊位各1个。

港口引领产业布局。目前,秀屿LNG产业园配套成熟,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渐成规模,东吴粮食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兴化湾正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海洋高新等新兴产业,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格局逐步凸显。

福建被确立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利好为湄洲湾北岸港口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为了对接新的战略机遇,在落实好省市政府扶持政策的同时,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港口企业壮大发展,与企业一起到江西、三明等地拓展市场;帮助建设项目协调征迁和水电路问题。

“十三五”期间,莆田港口计划完成港航建设投资82.7亿元,建设项目18项;计划新增泊位23个(均为深水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6300万吨。至“十三五”期末,莆田港口预计将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40个,其中深水泊位34个,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8900万吨,基本建成我国东南沿海及中西部大宗散货运输的重要转运基地、对台客货滚装运输的重要平台、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沿海主要港口。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局长李擎说,“十三五”期间湄洲湾港口发展将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创新”为着力点,从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方式、创新增长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合作方式五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转型升级,推动港口、产业、城市协调发展。

莆田,一座古老的港口城市,临港产业正风帆高扬,破浪前行。

“十二五”期间,莆田港口开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图为气势恢宏的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建有深水码头、引桥引堤和后方堆场等,规划建成年吞吐量为8000万吨的大型煤炭物流中转基地。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