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屿岛:打造海西港口群最大矿石散货中转基地

  • 湄洲日报  

高空航拍的罗屿作业区全景。昔日的罗屿岛如今发生巨变,码头泊位雏形显现。   本报记者 蔡昊 林罗晓 郑已东 摄

通往罗屿岛的罗屿公路桥和铁路桥繁忙施工现场。

“轰隆隆……”11月14日,随着一声爆破,罗屿岛上山石滚落。通过开山取石填海造陆,自2012年4月动工以来,罗屿岛,这一原本以捕鱼、养殖维生的小渔村,如今正变身成为为临港产业开发和腹地大宗散货转运服务的“输血大心脏”。

作为我省“两集两散两液”港口布局中“一散”的核心作业区,罗屿岛规划建设15个5万吨至40万吨级大中型干散货泊位,形成深水码头岸线长4189米,陆域面积467万平方米,综合通过能力可达1.17亿吨。这将是海西港口群最大的矿石散货中转基地,和中西部省份原材料、产成品的重要出海通道。

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前,天蓝色钢筋加工棚分段布点,橙红色吊机舞臂施工,沿岸百米也已被灰白色水泥筑牢。该泊位规划建设30万吨级铁矿石散货码头,与之相邻的10号泊位也可停靠15万吨级货轮。单靠这两个码头就能实现45万吨的靠泊能力,是我国东南沿海迄今在建的最大铁矿石散货码头。之前,我市秀屿港码头为3万吨级。罗屿作业区9号、10号泊位靠泊能力总和将是其15倍。

45万吨铁矿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用载重能力为10吨的卡车装载,需要4.5万辆。如果每辆卡车头尾相连,能排出400多公里的长队。据市港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一个40万吨级的铁矿码头基本上就能支撑起一座年产量1000万吨的钢铁厂。

截至上月底,罗屿作业区的9号、10号泊位工程已完成投资约7亿元,占该工程总投资的42%。岛上的物流园区工程也完成投资约4.3亿元,占该工程投资估算的51.8%。该作业区计划在“十三五”初期将形成码头货物吞吐能力1050万吨。而目前,全市已建码头吞吐能力仅为3000万吨左右。

“血液”运输离不开畅通的“血管”。连接罗屿岛的罗屿公路桥和罗屿铁路桥,正是为产业发展运输“血液”的“大动脉”。通过这两条“大动脉”,海运而来的大宗货物,可直接上高速、乘铁路,运往腹地所需的各个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原材料、产成品也可直抵罗屿作业区,漂洋出海。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750米长的公路桥桥桩基本完工,正在进行桥梁架设。负责该工程的市交通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焕秋说,公路桥预计明年上半年能完成验收、通车。与之平行的罗屿铁路桥,桥桩如铆钉一般定在海中,也正有序施工。

罗屿岛,如今已是我市三湾的一颗超大级别、顶级品质的明珠,罗屿公路桥和罗屿铁路桥则像一链条,串珠成链,成为港口经济发展的精彩之作。

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东吴港务管理站副站长吴剑沨说,罗屿作业区强大的吞吐能力可为我市产业引进提供坚实支撑,能促进我市沿海临港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链向内地辐射,可形成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构建东盟在福建的矿产能源进口中转及加工基地,发挥出我市在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中的支撑作用。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