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断壮大港口经济面朝大海转型升级拓新天

  • 湄洲日报  

图为9月9日晚,秀屿码头一辆载满木材的船舶靠岸,6米高的起重机正在吊起集装箱。   见习记者 陈益 摄

莆田史称兴化,涵江、三江口开港于唐代之前,宋元时期秀屿港便有海上通航的记载。

1989年,湄洲湾与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

港口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莆田兴。这一方蓝色,象征着希望与梦想,寄托着莆田人民世世代代的“港口梦”。如今,昔日荒凉的“界外底”成为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临港产业异军突起,唤醒东方大港的“莆田梦”,一个宜业宜商宜居的莆田崛起在海峡西岸。

■一方大海,凸显蓝色优势

湄洲湾被誉为“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后方陆域宽阔,建设国际性深水大港条件优越。这里“风小”:纵深18海里的半封闭狭长海湾,常年风平浪静;“潮大”:最大潮差7米以上,平均潮差5米左右;“水清”:无河流注入,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是不冻不淤的清水港湾;“陆阔”:陆域纵深较大,有利于码头开发和临港产业落地;“基好”:多为红土台地,建港成本低。

这里还是“南北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和“东西两岸”(台湾和大陆地区)的联接点,以及“东北亚-南亚”国际航线的中点,是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港口,距台中港仅72海里,也是江西等内陆地区最近的出海口。

一方大港,唤醒蓝色梦想。近年来,我市依托港口区位优势,拓展两翼、对接东西,致力于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及中西部地区大宗能源、原材料运输的重要转运基地,对台客货滚装运输的重要平台,以散货运输为主的沿海枢纽港。港口发展优势逐步显现,港口吞吐量从2009年的109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3070万吨,年均增长23%。

虽是夏末,阳光炙人,9月9日,秀屿港莆头作业区,繁忙的作业现场见证着这一喜人的变化。岸边码头上,多台门式起重机正从靠港停泊的轮船上卸下沙子,后方堆场上,几辆大货车在来回运送。莆田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文金说,堆场上放置的是石英砂,外形像沙子,但颜色偏白,手感绵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矿物原料,广泛用于玻璃、铸造、冶金等工业。

郑文金介绍说,莆头作业区规划为多用途泊位,最大可靠泊7万吨级船舶,这里拥有全省最大的码头后方堆场,达8平方公里,仅莆头1#、2#泊位,年设计吞吐量260万吨。路网方面,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将直达这里,通过省道S306和城港大道与沈海高速、莆永高速、湄渝高速相连,并入全国公路网,作业区具备良好的集疏运条件。

莆头作业区是秀屿港区三个作业区之一,码头上繁忙作业的集装箱,能直接带动仓储物流、船舶维修等,以及相关的金融保险、物资供应产业发展。莆田市港口协会理事长吴玉忠说,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就能为GDP贡献116万元,对地区就业贡献24人。国外研究表明,港口集装箱运输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原油的4倍左右,煤炭的2倍左右。根据规划,秀屿港区将积极发展对台客货滚装运输,拓展现代物流业,发展LNG、木材等临港工业散杂货、集装箱运输,形成依托莆田市、服务临港工业的综合性港区。

■奋发图强,壮大港口实力

相关资料显示,过去5年,我市累计完成港航建设投资139亿元,建成25万吨级公用主航道,可靠泊LNG船、15万吨级散货船。截至2014年底,我市港口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一个现代化的港口雏形正在形成。

然而,建市之前,我市港口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沿海农民面朝大海却走不出大海,界外人“捧着金碗讨饭吃”。建市3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咬定港口发展目标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市人民奋发图强不松懈,一路追赶一路歌,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壮歌。

吴玉忠说,我市拥有秀屿、东吴、兴化三大港区,如何抢抓机遇,合理开发,规划先行很重要。如今,经过几轮发展,三大港区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

秀屿港区主要发展对台客货滚装运输,LNG、木材等临港工业散杂货、集装箱运输,定位为服务临港工业的综合性港区。

东吴港区重点发展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干散货运输,成为服务临港工业、中西部地区、台湾地区的重要海运口岸。

兴化港区是我市发展能源生产及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将逐步发展成为以服务临港工业为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区。

以港兴市,产业强市。为了实现“港口梦”,多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紧紧围绕国家、福建省关于海峡西岸港口群相关利好政策,推动港口实现跨越发展。2014年我市东吴港区东1#、东2#泊位完成吞吐量1152万吨;莆田港口岸正式入选国家第一批58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集装箱稳步发展,完成集装箱运输10868标箱,港口影响力正逐步增强。

放眼未来,前景可期。根据省政府《加快港口发展的行动纲要(2014-2018年)》,至2018年,我市计划完成港航建设投资168亿元,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届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输矿石、煤炭、LNG等超大型船舶均可靠港作业,基本形成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北岸核心港区,初步建成海峡西岸大宗散货中转枢纽中心。

■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集群

LNG接收站、莆田燃气电厂、冷能空分一期、鞍钢冷轧建成投产,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国投湄洲湾配煤基地竣工投产,罗屿40万吨铁矿石码头即将完工。如今,走进我市繁忙建设的3大港区,现代化的临港工业雏形初现。

港口经济就是以港口为中心展开生产力布局,以产业为基础、以物流贸易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以环境为保障的城市经济。其发展方向,就是依托港口,建设大工业、大腹地、大物流。

吴玉忠说,莆田因港建市,临港产业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目前已形成鞋服、木材浆纸、食品、电子信息、工艺美术等产业集群,这些企业进出口货物集装箱潜力为33.9万标箱。但由于航线相对少等原因,目前97%的货物集装箱,选择从厦门港或福州江阴港进出,增加了物流成本。

为了鼓励本地企业选择从莆田港进出,2014年,我市出台《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港口生产发展的五条政策措施》,对市内外集装箱通过“海铁联运”、“公水联运”等方式从莆田港进出的给予各种补贴,其中市外地区“海铁联运”集装箱选择从莆田港进出的,铁路运距1000公里以上每标箱给予补助600元。

而对本土企业来说,现代化的港口形态,快速通关、便宜便捷的物流成本,对于吸引企业落户,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吴玉忠说,以赛得利公司为例,每年进出口1.8万标箱货物,若能从莆田港务集团在莆头作业区的码头进出,不仅每年可节省运费3600万,也可为莆田港务集团增加装卸收入4000多万元,相关代理公司也能获益2000多万元,将直接带动我市增加财政收入500万元。

筑巢引凤,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港口发展。在莆田市海神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柯景南看来,码头基础设施完善了,引进产业集群,物流企业自然纷至沓来。记者从莆田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未来几年,我市将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整体连片开发、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和港口集疏运体系构建;不断拓展港口辐射空间,重点突出壮大临港产业、拓展陆向腹地、扩大南承北接、发展对台合作;鼓励“飞地港”、“无水港”发展,推动港口加快转型升级。

同时,大力引进临港项目,依托湄洲湾石化基地的东吴和枫亭石化工业区、三江口化工园区、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招商引资,催生临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譬如,能源业重点抓住LNG、燃气电厂、福能新能源、国电龙源、中闽能源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天然气、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莆头作业区及其后方陆域等规划建设临港机械装备产业园,对接武船重工、美的集团、歌美飒风电设备、湘电等大型企业落地;兴化湾南岸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临港先进制造产业。同时,延伸临港产业链,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打造几个千亿产值园区,形成以产业带动贸易,促进港口发展;港口兴盛助推产业集聚,激活贸易繁荣的良性局面。不久的将来,在莆田的几大码头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忙景象将不再是梦。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