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扬学风

  • 湄洲日报  

高考即将来临,学子们正怀揣着梦想,带着老师和家长的叮嘱和期望,迸发积蓄已久的能量,展开属于自己的“赶考”。位于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的福泉古驿道,让人回想起昔日古人的赶考路。

这天上午,我刚到东大村村口,一块刻有“福泉古驿道 入莆第一村”字样的大石头映入眼帘。四周环山,山水俱佳。

江口镇东大村党支部书记康宗龙热情地向我介绍,东大村是莆田的东大门,不仅拥有天然景观,还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村内的福泉古驿道蜿蜒向福清,这条古朴石道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莆仙历代2000多位状元、进士进京赶考、金榜驰报、回乡省亲、荣归故里,大都在这条驿道上出入。

福泉古驿道从福州南下,经过福清市新厝镇,翻越过福莆岭,进入莆田境内第一驿“迎仙驿”地界。由于历经时代变迁,古驿道受损严重。数年前,该村修建村道时,不少古驿道再次遭到破坏。

踏上古驿道的石阶,听着鸟鸣,闻着花香,我的耳边仿佛听见不远处传来的清脆马蹄声;眼前仿佛看见古道边有几名书生手握书籍,倚靠着大树稍作休息……“福泉驿道既是古时的官道、邮道,又是历代举贤济世的学道,就连闽南地区的学子进京赶考也要从古驿道走。当年,戚家军也曾从这条驿道驰援莆田抗倭。”康宗龙拉回了我的思绪。

弯弯的古驿道是莆仙历代学子成才的梦想之路,承载着许多勤学上进的故事。相传,明朝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兴化府被选拔51人入京考取进士。由于路途遥远,其中有2名士子得了重病不得不返回莆田,而进京的49名士子全都考中,占全国录取名额的七分之一。皇帝、主考官直呼不信。君臣密议后,皇帝下旨让这49名士子全都搬进皇宫,2个月后再进行殿试,根据成绩决定正式录取。主考官还乔装成私塾先生,悄悄来莆暗访。当主考官坐的车马行驶在福泉古驿道进入东大村时,听到了一名村妇劝丈夫用功读书上京应试的对话,心中不禁叹服这劝学民风。

现如今,东大村内仍保存着这股浓厚的劝学之风。

该村71岁的陈美勇老人是江口韶源小学的一位退休教师,村里诸多孩子是他的学生。在他执教的34年时间里,他向镇、区输送了很多人才。“只要一有空,我就会跟学生们讲古驿道上历代学子求学好学的故事。古驿道成了我一本育人的好教材。”他说,村里的孩子大都学习自觉,成绩名列江口镇前茅。他的孙子陈清宇、陈倚灵去年参加高考,分别考上天津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老人对孙子的学业十分上心。从孙子上小学起,他就设立了家庭奖学金,对孙子取得优异成绩进行奖励。

今年6月,该村又有十几个孩子将参加高考。村民姚素琴是江口蒲坂中学教师,她女儿是莆田一中高三学生,成绩名列前茅。“我女儿从小就好学,可能是受我教数学的影响,她的理科成绩一直比文科好。”姚素琴说,孩子学习任务重,为了保证她女儿的营养,她每天下午一下课就赶到城里给孩子做饭、洗衣服,第二天早上再回江口上班。“孩子懂事,学习基本不需要我操心,按照她目前的成绩,考厦门大学应该不是问题,但她却想去外省。我尊重她的选择!”

听着古人勤学苦读的励志故事,摸着古驿道上的古石,感受着东大村重学之风,我仿佛又看到千百年前众多学子意气风发、艰辛赶考的身影。

图①:历经时代变迁,古驿道受损严重。

图②:江口镇东大村是福泉古驿道入莆的第一村。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