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埭头镇石城村依海而为书写发展新篇章

  • 湄洲日报  

图为在石城环岛路旁,建起了步道、观海亭等供人们游玩。

图为石城学校已升格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周边绿意盎然。

海风吹拂,海浪轻拍,走在埭头镇石城村的环岛路,眼前蓝天碧海、各式岩石,与一旁的观海亭、小公园、绿化树,以及拆旧建新而来的一排新宅,共同构成了一幅滨海美景。

石城村地处埭头半岛的东部沿海突出部,这条长约9公里的石城环岛路是该村加快“幸福家园”试点建设的一个缩影。依托三面临海优势,如今,石城村抓好规划、完善设施,开拓思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海洋运输捕捞、滨海旅游等产业。昔日这个人多地少、自然气候条件较差的渔村,正朝着“生态休闲渔村,宁静度假港湾”的目标华丽转身。

■“石城”变绿洲

前不久,记者在石城村看到,道路两旁绿意盎然,栽种着鸡冠刺桐、木麻黄、苦橄榄、盆架子等抗风树种。往石城山望去,只见满山林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石城,因石头多而得名。全村陆域面积中,石头山占去了一半,草木难以生长。加上沿海常年风沙大,降雨相对较少,原先山上几乎是寸草不生,“光溜溜的”。

为改变村里面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两委就带领村民们展开了造林之路。买土、培土、植树……村里连年不懈努力,加大投入,植树造林。

“山上都是石头,我们就在石头上凿出坑来,然后把土挑上山去,再把树苗种下,选的都是能够耐旱、抗风的树种。”石城村村支书林高成说,“有时碰到树死了,就补种。一直持续做。”

村道旁、村居后和石城山上,木麻黄、相思树等一棵棵林木被种下,如今已渐渐长大成林。村里的绿化、海岸防护林面积逐年上升,全村绿化率已达到51%,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大大受益。村里一鼓作气,在石城山建起了休闲公园,设置了登山道、休息亭等,成为大家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美丽新家园

漫步在环岛路,几栋富有莆仙民居特色的新房正施工建设。记者走进一栋楼房看到,有的工人忙着搅拌水泥,有的忙着砌墙。“这是我们村在建的滨海宜居新区。”项目施工负责人介绍道。

在推进“幸福家园”试点建设中,石城村以“空心房”、危旧房、石板房整治为重点,积极宣传村庄整治和土地整理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参与旧村改造和新区建设。按照新型社区的标准,坚持"一户一宅"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旧房进行拆迁、绿化复垦,集中安置在滨海新区,规划用地面积80多亩。

“这些新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外观、统一配套,并融入莆田民居的红瓦等元素。”村干部介绍说,这里将建设公共活动场所、绿化、停车场等设施,完善相关配套。新区面朝大海,现场的几位村民说,等房子全建好了,他们就可以住上“海景房”了。

自成为我市首批“幸福家园”试点以来,石城村抓住契机,加强规划引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美丽石城。

该村加大资金投入,共修建水泥村道20多条,总长度达15公里,实现全村路灯建设的全覆盖。建设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加快推进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联网对接。建成防波堤和一级渔港,促进鲍鱼养殖基地的建设和当地养殖业发展。村里还完善石城山农民公园建设,建设入口景观区、中心景观区、儿童游乐区、运动场馆区、运动健身区、老人妇女活动区。而地处该村的石城学校,经过重建,已升格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卫生所、公交停靠站、超市等都很齐全。村里还引入了ATM自动取款机,方便在码头做生意的人取钱。”石城村村委会主任林茂红说,村里还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行卫生“责任三包”,配齐配足专业卫生保洁队伍,实现垃圾集中处理,营造整洁的宜居渔村环境。

■加快谱新篇

在石城村村部,村干部指着一面发展规划图板向记者介绍道,村里突出打造“一轴”(渔港路)、“一心”(公共服务中心)、“一环”(环岛路),并实施“四大片区”建设,包括以东部现代渔村为主的滨海宜居片区建设,以南部旅游商业为主的现代渔村旅游片区建设,以西部山体绿地为主的生态绿地片区建设,以及石城渔港综合开发区建设。

如何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产业,强化发展支撑?石城村继续大力发展鲍鱼养殖业,逐渐形成“专业合作社+联合体+农户”的养殖模式,形成集育苗、养殖、贸易、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依靠长年劳务输出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海洋运输业专门人才,成立了莆田市石城航运有限公司,购置4艘运输船,走出了一条“水产兴村、企业强村、劳务富村、渔港壮村”的致富路。

依托临海风光,石城村还重点推进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现代渔村旅游经济。目前,该村已着手进行护岸堤、环岛路、绿化带、休闲文化设施等建设,结合本村实际推出休闲渔业、乡村旅游、滨海度假等观光项目。

“目前,我们着力推进南码等片区改造,加快滨海片区和环岛路建设,抓紧渔港路改造,进一步提升石城形象。”林高成说道。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