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补碘,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

  • 湄洲日报  

在5月15日我国第2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前后,我市通过提供专家咨询、展板宣传、材料分发、碘盐鉴别等多种方式,加大科学补碘宣传力度(如图)。

  近年来监测发现,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出现合格碘盐食用率下降、孕妇等重点人群碘营养偏低的情况。为加大科学补碘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合理补碘,尤其是避免孕妇、胎儿和婴幼儿等重点人群碘摄入不足,今年宣传主题定为“科学补碘,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

聪明的脑子离不开碘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性畸形等。碘缺乏病是世界性的疾病,全球有110个国家共16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每年因缺碘造成死胎3万,新生儿智力和身体发育障碍12万人,克汀病人600万人以上。中国现有智力残疾人1017万人,其中80%以上是因缺碘造成。

  脑组织发育有准确的时间性,像火车飞机一样,按一张严格的时刻表运行,按时开始,准时结束。大致上说,这张时刻表是从母亲肚子里有了小宝宝开始,一直延续到出生后的2周岁内,这段时间叫做脑发育的关键期。关键期内,大脑神经的生长必须依靠甲状腺激素。为了制造出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人的甲状腺需要充足的碘。如果在此期间碘缺乏,都会导致脑发育不良,造成大脑发育不正常。

  防治碘缺乏的重点人群是育龄妇女、孕妇、哺乳妇女、0-2岁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但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科学补碘。胎儿期和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缺碘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缺碘会对智力和身体发育造成损害;成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危害。因此,预防碘缺乏应从胎儿开始,特别是生命最初的1000天。

坚持科学补碘
  补碘的措施主要由碘盐、碘制剂、富碘食品等。我国防控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是普及加碘食盐。也可通过服用含碘保健品和食用海带、紫菜、贝类等富碘食物补碘。正常成人每日需要的供碘量约为150微克。

  如何购买和食用碘盐?首先,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碘盐,碘盐必须有包装和碘盐标志,购买时要辨认清楚。

  其次,购买的碘盐要妥善保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日光直射和吸潮,离开灶台存放,避免高温影响。居民可购买小包装碘盐,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再次,为防止碘丢失,烹饪时不宜过早放入碘盐,宜在食物快熟时放入,避免用碘盐爆锅、长时间炖煮。

吃碘盐致甲状腺癌高发证据不足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5月中旬召开的碘缺乏病防治媒体通气会上,专家指出,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表明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状腺癌高发与食用碘盐有直接关系。另有证据表明,实施食盐加碘工作后,恶性甲状腺癌症发生率在下降。
 
  专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甲状腺疾病呈上升趋势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甲状腺疾病发生与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改变有关,二是高分辨率B超和高灵敏激素测定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甲状腺疾病的早期检出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和营养处谢若博介绍,过去三四十年,绝大多数国家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主要原因是以检测微小乳头状癌(预后良好的一种癌症)为代表的检测能力的提高所致。从全球范围看,人口碘摄入水平增加、不变或下降的国家均出现了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由于甲状腺癌的高发存在多种因素,目前没有来自动物或者人体实验的证据证明食盐加碘会诱发甲状腺癌。

  谢若博同时指出,科学补碘并不会引起碘过量。由国家食品营养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的《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显示,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食盐加碘并未造成沿海地区居民碘摄入过量。在传统缺碘地区,即水碘含量小于150毫克/升的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也处于总体适宜和安全水平。

  另外,膳食结构变化可能会造成育龄妇女的碘缺乏。随着人群盐摄入量减少,碘摄入量会相应减少。相关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地区的育龄妇女每日盐摄入量中位数已经下降到6.3克/天,在低水碘地区,如果育龄妇女每日盐的摄入量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克/天,盐中碘的浓度按照每公斤25微克计算,大概会有50%的育龄妇女有缺碘的风险,要重点关注育龄妇女碘摄入。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