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窑村:泥与火的艺术

  • 莆田网  

图为陶工史国滨用火半烘干土陶

图为出口到欧洲的新窑土陶取暖器,古拙可爱

盖尾镇新窑村从清初始,已有300多年的土陶制作历史,绵延不绝传承至今,这在莆仙乃至福建地区,都极为罕见。

新窑村为回族聚居地,以郭姓为主。新窑郭氏,为山西汾阳郭子仪后代。清朝初年,为避战乱,从山西一路向南,辗转迁至仙游盖尾新窑定居。郭氏世代以土陶生产为业,迁至盖尾后,也将土陶技艺带到盖尾,他们在此建造新窑,制作土陶。“新窑”的得名,也由此而来。

20世纪中前期,新窑村全村都是土陶作坊,家家户户从事土陶生产。新窑村的土陶,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远近闻名,能制作上百种陶器。上世纪,泉州、龙岩等地的土陶人,都要来此拜师学艺。    

上个世纪90年代,土陶业日渐衰微。

如今,全村的土陶作坊从盛期的20多个减至3个,土陶从业人员从上千人减至100多人,其中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

郭云洪,就是其中的一名土陶手艺人。清晨7点,郭云洪离开家,绕过一条条村道。村道旁,曾经是土陶作坊的地方,盖起了一些现代农村楼房。郭云洪走过烧窑作坊,绕过一个小门,走进土窑。窑子中,挂着一掌光线昏暗的白炽灯,四周,灰扑扑的黑烟,映在黄土墙上。墙壁,用厚厚的土胚砌成,屋顶极高,瓦片屋顶中,有些许缝隙,阳光透过缝隙漏下,是土窑里为数不多的亮光。

土陶半成品堆在角落,层层叠叠,原始粗砺。这个建于清朝的古老土窑,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里,被称为“时间停止的地方。”

好几代新窑土陶人,在此工作。

郭云洪开始取土,捏胚。郭云洪今年63岁,他的父亲、爷爷都是土陶人。

当年,他的祖辈们,在作坊里,制作出土陶水缸、米缸、酒缸、谷缸、碗……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完,村民们挑着满满的土陶担子,装上船,拿出去卖。“我们的船一停靠在河岸边,一船的陶器就被抢光了。”

“土陶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制剂,对人的身体没有伤害。”新窑村陶器的样式,也是按照古人的图样,造型古拙简朴。

“以前,家里的碟、盘、壶、罐,都是土陶。”郭云涛说道。

变化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土陶生产的日常用品,渐渐被塑料、铝、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品替代。

国人对手作土陶的需求锐减。反倒是国外,对土陶需求依然如前。现在,新窑村的土陶作坊,做的大都是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丹麦、法国的外贸生意,生产花盆、花瓶、取暖器等家居用品。

但即使如此,近年受经济形势、东南亚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际大环境影响,新窑村的土陶生意并不好做。

“社会的变化真快,土陶市场空间真是过眼云烟,现在只能勉强维持了。”一名土陶作坊承包人说道。2014年,新窑3个土陶作坊的产值不超过百万元。

今年,被“冷落”多年的盖尾新窑土陶,可能迎来新的转机。目前,新窑土陶正在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13日,新窑的老手艺人们,将第一次走上仙游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汇演的舞台,进行现场演出。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