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村的侨乡文化“味道”

  • 湄洲日报  

4月初,走进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只见路面笔直干净,家家户户院落整洁,村道两侧几乎见不到垃圾,沿蒜溪滨水绿道一路行至东源桥头,过去蚊蝇成群飞舞的脏乱差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型亲水公园(如图)。
  “这次回乡明显感觉到村里的环境变美了,不说别的,就说这东源桥头,在没有改造之前,桥下垃圾成堆,一到夏天,蚊蝇丛生,臭味弥漫,路过的行人和居住在周边的村民叫苦连天。”清明节期间,定居新加坡的卢国章携家回乡探亲,谈起家乡的新变化,他显得十分高兴。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东大村把整治环境卫生作为最基本工作,按照“三通”、“四绿”、“十配套”的要求,先后投入280多万元用于蒜溪整治、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及村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程,重点对蒜溪及周边排水沟进行全面清淤,建设砌坡、排水沟、滨水绿道等基础设施,并在村内新建10座垃圾收集池,购置15个垃圾桶和2辆垃圾车,增雇3名卫生保洁员进行分段负责,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同时,该村还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发动村民自己动手,全面实行垃圾袋装,通过“村收集、镇清运、区处理”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当天的垃圾当天清理。
  青山绿水花木点缀,巷道改建方便出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美丽乡村建设让东大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但“美丽乡村”要的不只是环境美,更需要经得起细品细看的“味道”。“味道”从哪来?传统的侨乡文化就是“味道”。据了解,东大东源自然村是有名的侨乡,素有“小南洋”之称,村内散落分布着三十多栋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洋房,这些南洋老建筑多由侨民回乡兴建,其建筑风格兼具东南亚风情与莆仙本土风貌,具有浓郁的侨乡地域文化特色,迄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维护不当等因素,许多老洋房已渐渐破败。
  如何保护和传承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把传统文化植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提升建设内涵成了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此,今年以来,该村在加快推进蒜溪片区景观综合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原生态建筑、侨乡文化的保护利用,拟定对6座古民居、清朝传统古民居院落遗址、10多处百年历史的庵庙及一棵千年的“神树”进行原生态保护修缮,并规划传统古民居旅游路线,在保持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将整治旧村和建设新村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侨乡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要保护弘扬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东大村书记康宗龙说,希望通过对村庄历史传承、文化形态独特性的挖掘和保护,真正使新村显现出“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