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荣立个人一等功莆籍军人林德华

  • 湄洲日报  

图为林德华在作先进事迹报告。

  3月16日,徐州某装甲旅大礼堂内,莆籍军人林德华站在讲台前,向台下数千名官兵讲述荣立个人一等功背后的故事。
  他是已过而立之年的老兵,却在俄罗斯承办的“坦克两项-2014”国际竞赛综合体能课目考核中,力压人高马大的外国精兵,以3分47秒的绝对优势一举夺魁。
  林德华是南日岛人,从2000年入伍至今,连续4年获得集团军和旅坦克驾驶专业考核第一名,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1次。2014年代表全军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坦克两项”竞技大赛,斩获650米障碍第一名、技能团体第三、体能团体第一,并荣获“最佳单车奖”和俄罗斯国防部授予的“国际合作战斗友谊奖”。经旅党委研究推荐,集团军批准,林德华被记一等功,成为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莆籍军人。
  去年8月,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阿拉比诺靶场战车轰鸣,“坦克两项—2014”国际竞赛在这里举行,12个参赛国的代表队参加。在12晋4淘汰赛接近尾声时,中国队名列第8,只有在最后一项体能对抗中拔得头筹,才有可能逆转战局挺入决赛。
  “那时我们面对巨大的压力,国家的荣誉感、军人的使命感前所未有强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林德华说,只有一个念头——“拼!” 
  发令枪一响,林德华一溜烟冲出,攀高墙、翻断梯、跨堑壕……最终以3分47秒的绝对优势第一个冲过终点线。这个成绩突破他的个人极限,比在国内训练的最好成绩快出近20秒。中国队最终成功“逆袭”,闯入决赛。
  获得国际大赛好成绩的背后,却是林德华这位34岁老兵异乎寻常的超人努力。这次大赛初选队员时,41人选4,林德华排名39,但这反而激起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倔劲。
  “我必须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为国争光,为自己证明!”林德华说。他明白自己的体能已过巅峰期,但不愿失去这么一个好机会。5个月的集训里,他每天总比别人早起1小时,晚上及中午比别人少休息1小时,不断强化训练。
  “去卫生队检查,医生告诉我肌肉已达到极限,不能再这么练下去了。”林德华说,“我不想放弃,如果不能忍受这种痛苦,我就永远只能是个旁观者”。腿受伤了他就练手臂力量,手受伤了就练腰部腹肌,最终他在淘汰赛中杀出重围,以综合第一的傲人成绩代表全军赴俄罗斯参赛,并登上国际领奖台。
  林德华的拼劲从入伍之初就展现出来。入伍伊始,林德华便参加全军组织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示范观摩活动,在分配到的挖坦克掩体任务中,他连续奋战2天1夜,双手磨出血泡也不松开铁锹,将掩体挖得又好又快。这一看家本领他一练就是14年,至今仍是全旅坦克掩体挖掘速度“第一人”。 
作为坦克驾驶员,在平日的训练中,林德华要求自己不但要开好坦克,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准确排除出现在坦克的故障。说来容易,做来却难。为此,他不畏夏日高温酷暑、严冬酷寒,天天和坦克磨在一起。夏日50多度的驾驶室让他脱水甚至晕厥,冬天零下温度的驾驶室使他手脚冻疮疼痒难忍,但他坚持苦练,几乎一个星期下来就会抹去一层操纵杆的橡胶。凭着这股拼劲,林德华当年就考取坦克驾驶专业技术一级。
  3年前,某新型坦克列装,已过而立之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林德华,因为信息化知识底子薄被安排“转岗”。“为什么我不行?”为此,林德华翻阅书籍学理论,询问专家教授,只要有问题就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解决。通过不停地研究实践,半年时间里他就成为旅里第一个新型坦克“特级驾驶员”和“首席教练员”,还练就了坦克“漂移”的独门绝技,不少连技术人员都无法解决的维修难题都被他一一破解。
  “2000年参军时,从福州出发的有上百人,现在应该就剩我一个人在部队里了。”林德华告诉记者,15年间,家中也遭遇过亲人病故、家属难产、小孩发烧休克等,他也面临过多次退伍选择,但因为军队需要,也因为自己的强军梦,每次他都选择留下来。他说:“既然我选择了军营,就要一路走到底。”
  说起妻子和家人,林德华的眼里充满柔情。“确实感觉亏欠他们很多,尤其是在妻子怀孕时,因肩负任务不能陪在她身边。”林德华说,“这份荣誉有一半是我妻子的功劳。”
  丈夫成了英雄,做妻子的无比自豪。3月16日,当林德华站在演讲台前,向全旅官兵及集团军首长等作事迹报告时,坐在台下的妻子吴瑞兰一直深情地望着丈夫,嘴角挂着难以抑制的笑意。
  “能有这样的丈夫,那种自豪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吴瑞兰告诉记者,起初她也抱怨过林德华不能陪在她身边,也劝过他早日退伍择业,但渐渐地被他身上军人特有的使命感打动,转而默默支持他。虽然两人常年聚少离多,但林德华总会在任务结束后打电话关心她和家人,每次回家也都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和家人。“他身上的那股拼劲既让人疼,也让人爱。”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