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应庙记”碑 莆田“海丝”地位的见证

  • 莆田网  
  上世纪四十年代,莆田人宋湖民将一块石碑从西天尾镇白杜村移运至城关,安置在今天的元妙观三清殿里保存。这块不起眼的“祥应庙记”碑成为今日研究莆田古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这是目前在我省发现的记录海上贸易情况最早的碑记,也反映了早在宋代,莆田海上贸易就已达到繁盛。
  在三清殿东厢庭院碑园,“祥应庙记”碑镶嵌在墙壁上,外观罩着玻璃(如图)。石碑为墨黑色,碑额为隶书书写,碑文用楷书书写,字体较小,但清晰可辨。这块石碑通高140公分,宽87公分,全碑共34行,全文1876字,除13字磨损无存和16字略损外,其余完好,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地方史等重要实物史料,如今但凡提到对外贸易史都以莆田的这块石碑记载作为佐证。
  石碑上的《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由左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方略撰写,左朝散大夫、行尚书驾部员外郎方昭书并题额。宋绍兴八年立碑,刻字人是福唐蔡清。碑文中提到“往时游商海贾,冒风涛,历险阻,以牟利于他郡外番者”。
  对此,市文物专家柯凤梅说,莆田濒海,海上贸易频繁,古代航海技术水平所限,人们对海上天气变化不能完全掌握,在与惊涛骇浪搏斗时,把生命安全寄托于神灵,于是就诞生了祥应庙的“显惠侯”这样具有保护海上航行功能的海神,才有了后来妈祖成为海上统一海神的确立和传播。宋代方家是白杜村的望族,方家的方略在村里看祥应庙香火鼎盛,远航的商人都来祈求平安的盛况,写下庙记。
  文中还提到“泉州纲首朱纺,舟往三佛齐国……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的记载。由此可见朱纺是一支远洋航行、规模颇大的运输货物船队的首领。柯凤梅认为,朱纺虽不是莆田人,但不管他是泉州商人来莆筹货,还是泉州人在莆经营海上运输贸易生意,或是因崇拜祥应庙神明的灵验而来莆瞻拜,都说明莆田在宋代有丰富的外销物品,吸引着外地生意人来莆从事海上贸易,其货物远销海外的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等地,说明了早在宋代莆田就有庞大的海上运输船队。碑文还反映当时莆田的海外贸易范围广大,不但贸易至三佛齐国,而且还到达更远的东南亚、东北亚。纵观那一时期,通过海上贸易,进入莆田的外来物品有如越南的占城稻、印度的木棉等,而从莆田出口的物品有纺织葛布、蔗糖、瓷器、水果等。
  目前,“祥应庙记”碑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妙观三清殿的附属文物被保护。相关部门期待有关专家、学者能够继续对石碑进行深入研究考证,为莆田挖掘更多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信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