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

  • 莆田网  

改革开发后,湄洲妈祖庙劫后重生,如今祖庙建筑群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被学者誉为“海上布达拉宫”。面向台湾的大石头上,赫然六个摩崖石刻大字:“海上和平女神”,有个专家认为,这是人民群众给予妈祖的褒封,可视为第37个封号。台湾同胞和台湾的妈祖文化研究者一致认为,海峡两岸的“三通”,是由妈祖文化交流先通的。妈祖信仰深深扎根于两岸同胞心中,为此,妈祖文化对台海乃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和平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妈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海上保护神。历史学家、乡贤朱维斡《福建史稿》中称,从宋建隆元年至咸淳十年(960-1274年),福建的社会经济得到顺利的发展。蔡襄在《荔枝谱》中说:荔枝制成干果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戌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朱维斡先生说:“福建有许多省外并不多见的花木,都由海外传来。”曾师建《闽中记》云:“闽中花有北地所无者,阇提、茉莉、异那异是也,皆出西域,盛传闽中。”学者们认为,由于福建“航运事业发展”,近水楼台先得月,为此,“由海外传入中国的植物种类,极大多数都要先经福建”。北宋皇佑年间,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红红火火,史书载:“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史载:“宋置市舶于泉州通诸蕃。”宋时“泉州连海外之国,三十有六岛。”《岛夷志》,“所载凡百国,皆通闽中者。”
  朱维斡史稿称:“宋代商人足迹遍及东南亚,由泉州赴新罗、高丽,海舶要经过四明(宁波),用五色缬绢和建本书籍,和新罗的人参、布匹交换。”“高丽王城,有数百华侨寄居,籍贯福建的占最多数”。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行记》说:南洋群岛人民,称中国人为秦人、群岛所在的海洋,得到了秦海的徽号,群岛富于黄金宝石,出产多种香料,但和中国海天远隔,能开来的,只有刺桐(泉州)或行在(杭州)的船,都赚了很大的利润。
  以上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宋时方兴未艾,肇于建隆元年(960年),而960年恰恰是妈祖的诞生年。换句话说,妈祖生前那段时间是海上丝绸之路开放的年代。我们的先民或曰华商,为了航海安全,经商获利,一方面研制航船,以抗拒风浪,另一方面寻找精神上的支柱,祈求神灵护佑,于是妈祖信俗应运而生。《福建史稿》称:海商为了安全和获利,“到莆田祥应庙(在城北白杜),或往湄洲崇福夫人庙进香。崇福庙后来改称天后宫,莆俗称娘妈宫。澎湖的马公澳,就是妈宫的讹传。”“说明赵宋王朝重视海运和海外贸易,对于国内工商业和航海事业,对于东南亚的开发,都起着促进作用。”
  《妈祖文献史料汇编》显示,妈祖生前立德、行善、大爱,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传递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羽化升天后,恰逢赵宋王朝开辟海丝,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求,需要推崇一位万人敬仰的女性,作为海上的保护神。不管是渔民、海商或航海家、出使的官员都信仰妈祖。文人学者也写了许多令人解颐的美文,称颂妈祖“安流以济”、“护国庇民”的种种灵异。其中,路允迪使高丽,施琅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等都受到妈祖的庇佑,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海丝之路畅通无阻也。明高澄《天妃显异记》云:“神于海运之往来、商贩之出没,危无不持,颠无不扶,其所全活者不知几千万人矣。功德可以配天,故曰天妃……”
  为此,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值得深入探讨。妈祖是海丝的保护神,然也!【莆田异次元网络】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