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墙——民间建筑方法

  • 莆田网  
  舂墙是民间人家建房子的一种建筑方法,即用土来舂砌墙壁。过去莆仙人家建房屋就采用舂墙方式。舂墙是在基础砌好后,在基础之上舂墙成屋。其使用工具比较简单,一副“墙合”用木板做成,大约8厘米厚,长2米,高70厘米。“墙合”一端用木笋穿插好固定,另一端为活动的。要接上墙头,配上两支大木锤,用来碓墙,还有一支木拍,刚开放墙合,墙体较为松疏,得用木拍反复打击,“噼噼啪啪”声闻数里,使其坚固,墙壁光滑。
  舂墙使用的土要经过一番细致的搅拌,即将红土与另外的灰沙土、黑土等相搅拌,反复用锄头翻动,晒上一定的水份。还要加入一些瓦片或小石头,使墙体坚硬牢固。“墙合”按在墙上,将搅拌好的墙土倒进去,先用双脚踩实,再用大木锤打实夯实。一横又一横地打夯,每一横约打其四个点。一遍打夯后,又加入墙土,再进行一番打夯;又加入土,再打夯,一回“墙合”要经过三次进行打夯,然后开合,再往前接去。到了墙端又往上一层舂墙。农村的房屋一般盖有两层,最高的有三层,到顶端的三角尖位置约有11米之高。舂墙到门或窗之顶,得用小杉木架设上面,以减轻墙体对门窗的受压。舂墙一般到两层起,就得在墙合里加上一两根木条,叫做墙骨,相当于现在的钢筋,能增强墙体的拉力,使其更加牢固。
  舂墙需要大批劳动力,一种是专门加工土料的,一种是肩挑墙土往墙合里倒,再一种就是打夯的工匠(师傅)。起初,搬运土料可以用手托上。到了一层(即楼板位置)就用凳子作垫,人站在凳子上把粪畚盛满的土料,扔进墙合里。再高一点,就用楼梯,二人转往。到了两层高的墙,就得搭架子,铺上木条,人肩挑土料,往上攀登。墙体舂到厅堂大约有7米高,按上一根杉木,称为“灯架”,主要就得燃放鞭炮,分红包给工匠。其它人分香烟及糖果等。到了顶端最高处,墙合得抬下来,按上脊屋杉木,这时称为“完工”(方言叫“烧辉”),主人也得燃放鞭炮,分红包分香烟糖果,以示庆贺。
  “墙合”从墙顶下来时,应当披上红布,稳当地安放在大厅一旁。
  民间建筑使用这种舂墙方法,一般要在农历八月至十二月间,因为下半年天气干燥,土壤容易晒吹干,这种建筑最怕下雨,阴雨天墙体不易干,舂墙有危险,怕倒塌。所以遇到阴雨气候就得停工。农村的这种建房,人员使用多,大都是邻里自动献出劳动力,无偿劳作,互助联盟。平原地区建房,因为土壤问题,往往采用预制土坯办法。土坯舂墙,较之于土料舂墙安全,并且可以把闲散的时间准备土坯,在集中建房的那几天,突击舂砌,因为墙体全为干的,可以一下子磊叠。【莆田异次元网络】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