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祭妈祖

  • 传媒中国  
  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林默娘在湄洲岛海域救助遇险渔船时,不幸遇难,年仅28岁,随后渔民为了纪念这位好姑娘,开始自发地在每年九月初九,于海边沙滩摆放供品,祭奠妈祖,这个海祭妈祖的风俗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后来发展到许多信奉妈祖的地方都有了这个习俗。
  自宋代之后,妈祖祭奠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庙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种: 庙祭最为规范,郊祭最为庄严,海祭最有特色,舟祭最为普遍,家祭最为平常。而海祭,是指在海边奠祭妈祖。海祭妈祖渊源于宋代,元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记载。
  据《天妃显圣录》等文献记载,我国御祭妈祖最早的当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临安郊祭后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以后,历代帝王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如《元史·祭祀志》载:岁遣使赍香遍祭,金幡一合,银一锭……用柔毛、酒醴,便服行事。祭文曰“维年月日,皇帝将遣某官等致祭于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元代天历三年,元帝御祭妈祖,特遣大臣至莆田虔修祈事。
  海祭妈祖是妈祖信俗之一。从各地现存的海祭仪式中,可以看到:面对浩浩波涛,祈福旗幡与日同升,海螺长号,颂祭文、奏祭乐、进舞芭、献祭果、洒祭酒、敬鲜花、放海生,同时进行各种民俗展示。民间用通过“海祭”仪式来歌颂和怀念妈祖女神的伟大功绩。这种纯粹的民间祭礼一般在海边渔村流传,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广泛的群众性、愉悦的观赏性。海祭妈祖是民间祭祀女神最贴切最自然的形式,这种人神共乐、人海共谐的民俗活动涉及民俗学、宗教学、海洋学、艺术学、历史学等诸多内容。
  根据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资料分析,莆仙沿海地区从古代起就普遍存在海祭妈祖的习俗,湄洲岛、贤良港、涵江、枫亭等尤甚。
  海祭时,祭台上旗幡飘扬,鼓乐齐鸣,奏《迎神曲》。主祭人、陪祭人一起按照祭祀要求,行跪拜大礼等。随后,海祭大典还举行了放生礼,主祭人、陪祭人、湄洲女和一群孩童分别抬着海龟、提着中华鲎、捧着盛有育苗的小玻璃缸走向海边,逐一将它们放入大海;船队的船上人员也向大海放流鱼苗,体现善待海洋、普度众生、和谐和睦的妈祖精神。
  按照传统惯例,港里天后祖祠海祭妈祖地点定在港里百码头,祭台用各种鲜花缀成彩色拱门,两组妈祖神像和女神父母神像靠背供于祭台之上。当日上午九点,海祭妈祖仪式正式开始,海面上有20艘挂彩旗装饰的小舢板环绕在“妈祖神舟”旁,祭台上旗幡高升,擂鼓三通,鸣炮九响。海螺长鸣,主祭人宣传祭礼开始,众人高唱迎神曲,再颂祝文,接着进行三献礼,向女神敬献鲜花,向大海泼洒美酒,向女神进献贡品,众人恭行三跪九叩之礼。接着进行各种文艺节目和民俗表演,最后高唱送神曲。当天晚上,祭台上又上演莆仙戏,妈祖神舟上同时燃放千百个妈祖平安孔明灯,为海天的夜空增添一幅绚丽的画卷,寓意妈祖为天下广赐吉祥。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