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峤镇凌烟村村名浅探

  •   
  莆田市东峤镇凌烟村是我母亲出生的地方。对于“凌烟”这个别具一格的村名,我总感到好奇,总觉得这个与众不同的村名中,肯定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文化渊源与历史故事。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凌烟”来命名的村庄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笔者从互联网搜索,目前全国仅此一家。地处凌烟村西南的邻村,名叫魏厝,西北方向的村落叫梁厝,靠东北侧的村落叫四乡。相邻的这些村庄的命名就比较符合中国的农村村庄起名的基本规则。那么,为什么处于这几个村庄中间的凌烟村却要命名叫“凌烟”这一个让人捉摸不透,非常特殊,非常另类的村名呢?如果没有受某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四百多年前定居凌烟这块土地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平白无故毫无缘由的给自己居住的村庄起个凌烟这样的村名。
  村名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的村落所赋予的专有名称。它无不受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地缘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社会,各地民系和家庭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以土地山川河流为依托,形成传统的聚居习俗,各个村名也就往往以其姓氏并地貌特征、人文特征或政治因素而命名,这些村名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这次读了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是毛泽东非常欣赏的诗人,毛泽东的《浣纱溪·和柳亚子先生》中的“雄鸡一唱天下白”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都引用了李贺的诗句。
  李贺诗中的凌烟阁,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那些为李唐王朝的建立开天辟地、功勋卓著的功臣们,在唐朝皇宫中建造的一座楼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命大臣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画像与真人大小一致,由褚遂良题字,并描述功臣生平及功绩,悬挂在凌烟阁内。唐太宗时常前往凌烟阁怀古追今,感叹岁月,激发人生。
  凌烟阁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至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后来,唐朝历代皇帝亦补绘不少有大功于唐王朝之人于凌烟阁之上。
  凌烟阁中排名第17位的功臣是大将军侯君集。在李世民诸子的斗争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企图谋杀李世民谋权篡位,结果失败,后被处以极刑。为此,唐太宗李世民许下了在唐代上层政治生活中广为流传、令人感叹的话语——为君不上凌烟阁。
  在唐朝几百年的历史中,凌烟阁在全国人民心中,特别是上流社会人物和军人心中,留下的是无比崇高庄严的印象,人民对凌烟阁中悬挂的画像人物怀有无限的崇敬和向往。画像能上凌烟阁更是当时军队将士的最高荣誉和最高追求。凌烟阁在200多年唐朝历史中,震撼着千千万万唐代子民的心,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唐•杜甫的《丹青引赠将军霸》有“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的诗句;唐•白居易的《题酒瓮呈梦得》有“凌烟阁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更拟共君何处去,且来同作醉先生”的诗句;《水浒传》第五四回有:“功名未上凌烟阁,姓字先标聚义厅”的句子;清孔尚任的《桃花扇》有“不要取笑,日后画在凌烟阁上,倒有些神气的”的词句。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第十场有“不求图画凌烟阁,只为家邦致太平”的语句。都充分说明凌烟阁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那么凌烟阁和凌烟村究竟有什么关联呢,难道就以凌烟这二个相同的文字就断定凌烟村的凌烟源于凌烟阁的凌烟,这未免显得太牵强附会苍白无力。但当你翻开郭子仪有关史料记录和《郭氏族谱》,认真查阅一下凌烟村村民的来历,你对凌烟阁和凌烟村的来胧去脉就一目了然了。
  据有关史料和《郭氏族谱》的记载,凌烟村现有两千多村民绝大多数都姓郭,系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现任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郭氏委员会会长郭大卫就是莆田凌烟村人,系郭子仪的第五十一代孙。而郭子仪和凌烟阁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根据有关历史的记载,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朝廷为表彰郭子仪为李唐王朝立下的丰功伟绩,代宗皇帝举行非常隆重的画像入阁仪式,把郭子仪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这是郭子仪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郭氏子孙足以引以为豪,无上光荣的荣誉。所以可以肯定只有郭子仪的子孙才会并有资格给自己居住的村庄取名凌烟村。
  现在让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郭子仪。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四朝元老。
  郭子仪早年以武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回河北、河东地区,官拜兵部尚书。后又收复长安洛阳,功加司陡,封代国公。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纷阳王,出兵太原、绛州,成功平叛。公元763年至765年,西部卜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再度陷落,郭子仪任关内副元帅,率军击败卜固怀恩、吐蕃、回纥联军,再次收复长安。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命画师为郭子仪画像,并将其画像挂上凌烟阁,以表彰其兴唐之功。公元780年,郭子仪被封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公元781年去世。
  据《郭氏族谱》《源流志》记载,郭子仪生有八男七女,其中长子郭曜生有四子,郭曜次子郭峰生有二子,长子郭岩、次子郭嵩。
  据史书记载,唐代末年,黄巢起义,中原地区再度陷入动乱,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率光、寿二州兵勇5000余人由固始南下入闽,直到李唐灭亡,后梁太祖朱晃于开平元年(907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这期间随王朝、王审知入闽的,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和台北县汐止镇《蓬岛郭氏家谱》记载:当时就有郭子仪曾孙子郭蒿。郭嵩应该是郭子仪后裔入闽的第一人,是郭氏在福建的鼻祖。
  据有关史书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郭蒿入闽后居于新宁(今福建长乐芝山乡),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郭蒿后裔分布堪广,据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郭蒿传郭贽,郭贽传郭恂,郭贽徒迁至福建莆田一带。
  我们现在把凌烟阁,把郭子仪,把郭子仪部份后裔迁陡的路线串联起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郭子仪的曾孙郭嵩迁徒到福建长乐,之后郭嵩的后裔郭贽又从福建长乐迁徒到莆田仙游一带,在公元1550年左右,郭贽后裔的又一些分支从莆田迁陡到现在的东峤镇凌烟村(可惜的是详细记载迁移到凌烟村郭氏后人的族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
  当郭贽后裔迁徒到东峤镇凌烟村这个地方时,这个地方还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无村无名。所以因为没有特色的山岭,没法起盖山村,黄山镇,祁山集这样的名字,没有流淌的江河,所以没办法起洋河村,沟头镇,下江屯这样的名字,因为连起个村名的参照物都没有。所以刚到“凌烟”村开疆壁士的人就没法象刚到仙游的人一样,依照地貌特征,起个坂头,度尾,田头店这样的村名,也没有办法象刚到莆田的人一样起个沟头,田尾、天九弯这样的村名。
  也许是村民们为了邮政通信及对外交流活动的需要,也许是官方为了行政区域管理上的需要,“凌烟村”到了必须给自己起村名的时候了。根据有关资料推测,凌烟村起名的时间应该在明朝中晚期,大约在公元1580年上下。
  可能是有一天,居住在凌烟村这块土地上的头人召集村民,商讨村庄起名的事宜,在没有特别的地形地貌标记和其它参照物可供命名的时候,这些有一定文化的修养的将门之后,又不愿意把自己的村庄起个郭坑,郭厝,郭家沟,郭家宅,郭家庄这样平常又容易重复的名字,可是又想不出其它好的村名。这时其中应该是有一个具有更高文化素养的人,一个在村里比较权威的人,或许曾经在军队里当过兵对唐代凌烟阁比较向往的郭氏后人提出:就把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叫凌烟村吧。一以表示对唐时凌烟阁的崇敬和向往。二以表达对先祖郭子仪的崇敬和怀念。三以抒发郭氏后人激励鞭策自己以凌烟阁英雄为榜样,重振山河,为国家立功建业的决心。
  也许当时的人唯他是从,好吧就叫凌烟村吧,也许所有的人都感到用凌烟给自己的村庄命名是匠心独具、寓意深长,对郭氏后人来说,再恰当不过了。于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拍掌高呼:好!就叫凌烟村。
  于是一个独树一帜的村庄,凌烟村就这样诞生了。(吴珍雄)
  
                                                                             
  本文作者吴珍雄,福建莆田人,其母郭金莲系东峤凌烟村人。作者曾为福建省企业文化协会副会长,福建才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东方之子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长。

图文推荐